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广西唯一!融安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并推广

来源:火狐娱乐    发布时间:2025-10-21 09:48:11

产品详情

  10月17日,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对全国发布了一批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典型案例,旨在加强经验总结与先进技术推广。在这份颇具分量的名单中,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良镇里居屯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典型案例赫然在列,成为此次入选的12项典型案例之一,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这一国家级的认可,标志着融安县在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道路上,走出了特色,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安经验”。

  近年来,融安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守护乡村生态底色为核心,持续推进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通过科学规划治理模式、精准匹配设施类型,有效解决农村污水收集难、处理效果不稳定等问题,让乡村水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更为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导读: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环办土壤〔2023〕24号)有关要求,加强经验总结和典型推广,推动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在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的指导下,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面向全国征集遴选了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分类整改、污水资源化利用典型案例,现予发布,供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里居屯位于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良镇古兰村,全屯153户,常住总人口400人,户厕改造比例100%。近年来,里居屯搭乘“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快车,持续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展开“甜瓜花海”等产业项目,助推美丽乡村现代化进程。作为粮食主产区,里居屯每年优质水稻产量在100万斤以上。里居屯污水处理站原处理工艺采用“三个两”无动力模式(厌氧+人工湿地),处理量为20吨/日,改造前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污水处理终端池建设地势低,贴近河道,每年4-8月份雨季汛期期间,河水上涨超过水位线,终端处理池被淹没,一是冲走污水净化颗粒,导致污水净化效果大大降低;二是外部水位高,植物滤池污水不能正常排出,植物生长不佳,设施不能正常运行。

  针对该不正常运行的相对集中式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坚持实事求是、问题导向、因地制宜、降低整改成本和后期运营成本等原则,由县政府组织专业技术团队、施工单位、镇村干部,深入村庄进行实地调研,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经过详细的调研后,发现损坏严重的是人工湿地,且建设面积过大,无法满足里居屯发展乡村旅游的需求。因此利用仍可发挥作用的污水管网及收集池,采用占地面积小的固定床微生物生态(FBBR)处理设施取代人工湿地处理工艺。

  通过对里居屯污水站进行调查,充分利用仍可发挥作用的污水管网及大三格化粪池,采用更适合当地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FBBR处理工艺。农户的污水通过收集管沟收集至大三格化粪池内,化粪池内污水经沉淀发酵后可用于果园、田园灌溉,实现一次污水资源化利用;对于用不完的污水则流入固定床微生物生态处理工艺设施进行处理。利用微生物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采用高效节能的工艺设备,大大节约运行成本和占地面积。处理后的污水可达到广西地方标准《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5/ 2413—2021)中的一级排放标准,外排污水同样也可用于灌溉,即实现生活垃圾污水二次资源化利用。

  一是开展详细调查。由县政府组织专业技术团队(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镇村干部,深入村庄开展详细调查。主要调查污水收集管网现状、污水处理站损坏情况、村民对污水收集和处理站的看法等,摸排出污水收集管网及污水处理站客观真实情况,为制定整改方案奠定基础。

  二是制定分类整改方案。污水收集管网并未损坏,污水处理站原有化粪池可作为调节池继续使用。污水处理主工艺段无法继续使用,且原有工艺运行成本高无法达标排放,因此本次整改确定采用抗冲击能力强且后期运维成本低的工艺路线。

  三是规范整改措施。确定整改方案后,按照施工规范和设备安装规范进行整改。同时,结合里居屯打造乡村旅游的规划需求,制定低成本可复制可推广的整改方案、组织施工进场施工,整改过程仅需7天。整改后实现降低运行成本、节约占地面积、运行稳定达标且可实现远程智能监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分类整改技术模式。

  融安县立足乡村振兴主战场,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农民广泛支持、规范有效运行的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长效机制,对于因自然灾害损坏的农村污水处理设备,积极探索整改模式,多方合力提升农村污水处理效能。

  一是创新“五有”管护机制。按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标准,采取县区级为责任主体、乡镇为管理主体、村级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运维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运维管理模式,吸纳乡村建设工匠和村民投工投劳,形成政府牵头抓总、部门协调配合、镇村干群支持的局面。

  二是创新“三个全程”机制。坚持设计全程跟进、施工全程参与、技术全程融入,推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分类整改摸底、设计、施工和运营一体化,业主单位、设计团队全程驻场,并选派“智慧管家”专家驻村指导,聚焦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设施分类整改模式。

  里居屯污水处理站仅7天时间即完成整改,整改费用15万元(含工艺改造、微景观打造、智能监控等),整改完成后实际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36㎡减少至30㎡,用地面积减少77%左右,多余的面积通过绿化方式,将污水处理站打造成微景观,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场所。FBBR工艺为微动力处理系统,污水可全程自流,每天仅需1-2度电,通过配备光伏供电系统,可实现零电费运行,运行成本由原来的30000元/年降低至500元/年(由于广西气温高和降雨量大,水生植物和杂草生长较快,每月需要清理杂草和垃圾,人工和材料费用为:1500元/月,由于进水含泥量大和洪灾淹没等,需要每2年清理一次填料和水生植物,清理一次人工、材料、机械费用24000元,平均每年12000元,合计每年运营费用为30000元),村集体收入即可覆盖经营成本,不增加政府负担。且设备为地埋式,抗冲击性强,基本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处理后的出水能稳定达标。改造后的污水站接入至“智慧管家”远程控制平台,解决污水站无人监管的问题。

  “两微”指微生物生态处理、微建设智水宝设备,智能指配备“智慧管家”远程控制平台,零电费指污水站后期运维无需电费。该技术方案可解决原污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大、抗冲击能力弱、运行成本高等瓶颈问题,利用污光互补,走出了一条低成本、可持续、可复制、易运营的农村黑灰污水处理道路。

  微生物生态处理:采用微生物生态处理工艺进行处理,通过合理的曝气方式和高效的载体填料,富集原水中的微生物,从而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并达到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微建设微成本:充分的利用微生物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过程的优势,综合运行成本可控制在每户每年10元内,建设周期短(1周/村),户均用地面积可控制在0.5平方米。

  智能管理:远程控制平台可将分散的农村污水处理设备的操作参数和数据上传到云平台,实现无人值守。可降低运行人工成本,实现污水处理过程的实时监管。

  规划设计阶段坚持“村民提建议、技术人员帮设计”的理念,确保整改方案符合实际需求。整改过程坚持“三个全程”,设计全程跟进、施工全程参与、技术全程融入,农民由“坐着看”变为“我来干”。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吸纳乡村建设工匠和村民参与,可降低施工成本,并提高施工质量。前期通过“融议心安”和“村民夜话”等形式,讲解实施方案,征求村民意见,统一村民思想,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筹考虑现有污水处理设备实际情况,通过地形勘察,调研原有形成的排水系统,确保污水自流进入污水处理设备内,减少提升和出水泵等设备的需求,降低运行成本。